欢迎来到知了信息网,知了网免费发信息!
胶原酶椎间盘溶解术30年回顾”的报告。结合临床和文献回顾了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历史与现状,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退变而导致椎间盘内压升高,可对外层纤维环形成张力,而致椎间盘髓核碎片附着于纤维环的内层或软骨终板,或通过纤维环放射性裂隙突出,压迫脊髓神经根,造成腰腿痛。
胶原酶注入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临床应用已有30多年,其原理是胶原酶对突出的髓核和破裂的纤维环发生退变的胶原具有特异性选择作用,而正常的胶原组织不易被溶解。胶原酶溶解Ⅰ、Ⅱ型胶原纤维,破坏蛋白多糖依附的网状结构,影响蛋白多糖的亲水性能,导致水分丢失,同时激活髓核内源性酶,分解蛋白多糖,髓核溶解。国外多采用盘内法给药,其报道的有效率在50%~88%之间。国内对盘内、盘外和盘内外联合注入给药法均有报道,其有效率在81.09%~90.58%之间。
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历史与现状
1934年,美国Mixter和Barr诊断并通过手术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导致坐骨神经痛。1959年,瑞典Carl Hirsh提出设想用某种酶注入椎间盘内,加速椎间盘的退化过程,使之纤维化缩小来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1964年,美国Smith首先采用木瓜凝乳蛋白酶(chymopapain)注入椎间盘内,溶解病变的髓核组织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968年,美国Sussman在此基础上提出用胶原酶(collagenase)注入椎间盘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用于临床。1981年Sussman首次报道使用胶原酶注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我国胶原酶的使用情况走在世界前列,在1975~1995年对注入用胶原酶进行了Ⅱ和Ⅲ期临床试验,在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后,1996年卫生部正式批准推广应用。2005年Ⅳ期临床试验结束。
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比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毛秀等人的文献:不同部位和途径注入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纳入系统评价的随机临床试验少且质量不高,没有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胶原酶盘内、盘外和盘内外注入的近、远期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间隙研究显示前间隙和侧间隙注入胶原酶均优于后间隙注入。
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Macnab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等级评估和术后影像学变化均有明显差异,盘外法较盘内法疗效显著,盘内外法较盘内法疗效更显著,疗效与影像学改变呈正相关。盘内外法较盘内法再手术的病例数多,分析认为接受盘内外法治疗的患者的突出物均较大,病情重,椎间隙高度丢失严重,患者继发腰椎不稳定性大。盘内外法较盘外法疗效显著,且影像学证实突出物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胶原酶溶解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胶原酶溶解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盘内/盘外治疗;盘内外联合治疗;高选择低剂量治疗;间隙内酶灭活,突出物溶解。
盘内法是通过胶原酶直接作用于退变髓核组织达到治疗效果。盘外法除主要通过胶原酶对软骨板的渗透和弥散发挥间接溶核作用外,还有可能通过胶原酶自身的抗炎作用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而盘内外联合法能同时体现二者的优势。
影响胶原酶溶解术疗效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适应证选择;操作精确度;治疗途径和部位(酶抵达底物);术后的对症治疗及康复锻炼等。
针对发病机制、治疗效果和预后转归,他们证实盘内注入小剂量胶原酶效果与常规注入剂量无差异,术后高压期症状轻,且远期效果好。穿刺精确到位,小剂量酶即可诱发酶促分解反应。髓核溶解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降低椎间盘内压和免疫的效应。胶原酶可减灭炎性介质活性。无论盘内法、盘外法或盘内外法对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疗效。盘内法和盘内外法远期疗效高于盘外法和开放手术治疗。单纯穿刺操作保持了椎体结构的完整,维护了脊柱的稳定,排除了进入蛛网膜下腔的风险,其整体安全性较高。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设备及器械投入少,治疗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