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知了信息网,知了网免费发信息!
误差发现:权利人、测绘单位或登记机构发现成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时,需提供初步证据(如实地测量数据、规划文件对比等)。
内部复核:测绘单位应首先自查,确认误差是否因数据处理、仪器故障或操作失误导致。若属于技术性误差,需重新测算并出具修正报告。
协商解决:测绘单位与委托方(如开发商、业主)协商,根据误差影响程度确定处理方案。例如,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如面积误差≤3%),可按 “多退少补” 原则调整;若误差超出允许范围,需重新测绘或采取补偿措施。
2. 专业复核与复测
申请复核:权利人可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复核,登记机构责成原测绘单位重新核查,并在 10 个工作日内提交复核结果。
第三方复测:若对复核结果仍有异议,权利人可委托具备同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复测。登记机构组织专家鉴定,对比原测与复测结果,若误差超出精度标准(如福建省规定设区市不低于二级精度),以复测结果为准,并更正登记信息。
更正登记:经复核或复测确认误差后,登记机构依法更正不动产登记簿,并换发证书。测绘单位需承担更正产生的费用。
3. 行政监督与整改
监督抽查: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通过随机抽查机制,对测绘成果质量进行监督。若发现误差,责令测绘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依法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证书。
信用惩戒:测绘单位因误差被通报或处罚的,纳入信用档案,限制其参与政府项目投标。
二、责任承担规则
1. 测绘单位的责任
技术责任:若误差因测绘单位未按《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操作、仪器未检定或数据处理错误导致,测绘单位需无偿返工,并承担重新测绘费用。若造成损失(如购房人因面积误差多付房款),需依法赔偿。
法律责任:根据《测绘法》第六十三条,测绘成果质量不合格的,责令补测或重测;情节严重的,停业整顿并处以罚款,甚至吊销资质证书。
2. 委托方的责任
资料真实性:若委托方提供的材料不完整、不准确(如规划文件信息遗漏、参数错误)导致误差,责任由委托方承担。例如,开发商提供的建设资料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测绘单位按该资料测绘产生误差,责任由开发商承担。
合同约定:若合同明确约定误差处理方式(如误差≤3% 多退少补),按合同执行。例如,购房合同约定 “以产权登记面积为准”,即使误差超过 3%,也可能按合同条款处理。
3. 审核部门的责任
行政责任:不动产登记机构或测绘主管部门未履行审核职责(如未发现明显错误),导致错误登记的,需依法更正并承担相应行政责任。例如,湖州市某案例中,住建局因审核失误引发行政复议,最终被责令重新处理。
连带责任:若审核部门与测绘单位串通或存在重大过失,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 其他主体的责任
仪器设备供应商:若误差因仪器设备缺陷(如 GPS 信号干扰)导致,可追究供应商的产品责任。
第三方机构:复测机构若出具虚假报告,需承担法律责任。
三、争议解决途径
行政投诉:向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或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投诉,要求调查处理。
民事诉讼:权利人可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过错责任原则),起诉责任方要求赔偿损失。例如,购房人因面积误差起诉开发商或测绘单位。
行政复议 / 诉讼:对登记机构的复核结果不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仲裁:若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可通过仲裁解决争议。
四、预防措施
测绘单位: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定期检定仪器,加强内部质量审核(如 “三检制”)。
委托方: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并在合同中明确误差处理条款(如误差范围、补偿方式)。
监管部门:加强测绘市场监管,建立信用体系,公示不良测绘单位信息。
五、地方差异与特殊情形
误差标准:不同地区对精度要求不同。例如,福建省规定设区市商品房建筑面积测量精度不低于二级,其他市县不低于三级。
补偿机制:部分地区对面积误差实行 “3% 以内多退少补,超 3% 可退房” 规则,但具体执行可能结合合同约定。
历史遗留问题:老旧房产因资料缺失导致误差,需通过联合调查(如规划、测绘、登记部门协同)解决。
六、典型案例参考
购房面积误差案:湖北十堰某小区实测面积比合同约定多 6.36 平方米(误差 6.5%),法院判决按合同约定 “多退少补”,购房人需补足房款。法院认为,合同明确约定优先于法定标准。
审核部门责任案:浙江湖州某住建局因未发现测绘成果中幢界址点错误,被业主申请行政复议,最终被责令重新审核并更正登记。
总结
不动产测绘误差处理需遵循 “技术规范为基础、法律责任为保障、协商调解为优先” 的原则。测绘单位作为直接责任人,需确保成果准确性;委托方和审核部门需履行资料真实性和审核义务。争议解决需结合具体情形选择行政、民事或仲裁途径,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或测绘专家。
详情请私信咨询我。